南京日报:对《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》的聚焦

ManBetX体育网  https://www.bvdnaa.com   微信公众号:ManBetX体育网    
分享到:
“状元”,光环变淡?

——对《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》的聚焦

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谈洁

在前面

昨晚,我省高考成绩揭晓;今天,各科“状元”又成媒体关注焦点。

就在一个多月前的5月14日,校友会网也对“状元”们进行了一次关注,引起轩然大波。该网发布的《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》说:高考“状元”在职场中较少出类拔萃,高考“状元”不等于职场“状元”。

“中国高考状元调查”中还有哪些发现?如何看待“高考状元不是职场状元”这一调查结果?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对“中国高考状元职业调查”课题组首席专家、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进行了专访。

外市高考状元奖颁奖仪式。 本报资料图片

上篇:

“高考状元”调查的3大发现

下篇:

中学高校都不该追逐“状元”

——对话课题组首席专家、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

北大清华是“状元”最爱,港校成“状元”新宠

调查结果显示,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,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直是各地高考“状元”最钟情的高校。在高考理科“状元”的争夺中,清华一直保持“霸主”地位;在高考文科“状元”的争夺中,北大一直是“老大”。即使港校来内地招生后,两校对“状元”的吸引力还是有增无减。数据显示,2005—2008年中,北大清华录取的“状元”人数约占“状元”总数的83.39%。

数据同时显示,1977—1998年我国高考“状元”除了选择北大清华外,中科大、复旦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名校也录取了一定数量的“状元”。

1999—2008年,高考“状元”入读高校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:一是报考北大清华的高考“状元”数量逐年递增,除复旦和人大等校外,其他高校最近几年则基本无“状元”问津;二是2005年港校来内地招生后,4年期间港校网罗走了36名高考“状元”,港校因此迅速成为内地高考“状元”的新宠。

近四成“近代状元”选择经管专业

1977—1998年的高考“状元”就读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。

在调查到的1977—1998年的近400位高考“状元”中,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最多,38人,占到调查总数的9.5%;选择就读法学的第二多,15人,占调查总数的3.8%;选择就读物理的第三多,13人,占调查总数的3.3%。就读人数排在前10名的其他专业有计算机、生命科学、土木建筑、中文、自动化等,每个专业就读人数也能占到调查总数的2%左右。

1999—2008年的高考“状元”的专业选择就显得相对集中,近四成选择经管专业。

在调查到的1999—2008年724名高考“状元”中,选择就读“经济管理类专业”的有268人,占调查总数的37%。

另外,选择数理化基础类专业的人数第二,122人,占调查总数的16.9%;选择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数第三,59人,占调查总数的8.1%;排名前10的其他专业报考人数只有一两位,只占到调查总数的0.2%左右。

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

1977—1998年的我国高考“状元”职业分布比较广泛,部分人“职业成就较高”。从“状元”工作领域看,选择在学界的最多,约占总数的两成。其次是选择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;部分选择自主创业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;从事证券金融、媒体工作的也不少。

调查显示,高考“状元”职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,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“顶尖人才”,大多在职场上显得“默默无闻”。

课题组通过核查“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”的杰出人才发现,在“杰出企业家”中没有一位高考状元;而在学术领域,通过调查中国两院院士、外国两院院士、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,均没有出现高考“状元”的名字。同样,在“杰出政治家”中也没有出现高考“状元”的影子。

调查起因:社会对高考状元太看重不正常

记者: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将调查高考“状元”定为课题的?

蔡言厚:“高考状元对我国社会各个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”是我们对高考“状元”进行调查的理由之一。

“状元”作为我国各地区高考的最高分得主,是高考过程中的成功者,是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,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,是万人瞩目的焦点。

但是我们调查“状元”还出于其他原因: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后,打破了高考“状元”走向格局,为什么?再如,很多国内大学排行榜,在“人才培养”这一指标上,往往就是采用“新生高考成绩”和“毕业学生数量”作为评价大学的重要指标。招来的学生成绩高,就说明学校好,这科学不科学?

因此,我们对高考“状元”很感兴趣。

记者:你们一共调查了多少“状元”?

蔡言厚:我们的调查工作从2006年10月1日开始,至2009年4月30日结束。总共调查到的高考“状元”有1120多人。其中,1999—2008年调查到高考“状元”有724人,约占此时期总数的98.24%。1977—1998年近400人,约占此时期总数的25.00%。不过,1120名高考“状元”中,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只有150人,约占总数的13%。

记者:调查到职业的似乎太少了?

蔡言厚:确实,能够调查到其职业的“状元”总数不多。调查过程不太顺利。主要困难是我国早期高考“状元”诞生和毕业后的“能见度”偏低,无法调查到他们的情况。

记者:既然调查到的人数偏少,课题组为什么能得出“高考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”的结论呢?

蔡言厚:首先,这150个高考“状元”中,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“顶尖人才”,职业发展较少“出类拔萃”,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“职场状元群体”中没有看到他们。

其次,我们做过“大学杰出校友的调查”,“杰出校友”包括“杰出科学家校友”、“杰出企业家校友”、“杰出政治家校友”、“长江学者校友”,我们对这个简历进行解析,这其中也少有高考“状元”的身影。

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科学的。

调查感受:高考状元的发展让人失望

记者:这样的结果出来后,您是不是特别失望?

蔡言厚:是的。这与课题组原来所预想的不一样。我们原来所预想的“高考状元”应该也是“职场状元”。因为,他们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,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。在社会公众心里,应该能“出人头地”,成就一番大事业,成为“职场状元”。

记者:调查结果出来后,您有没有压力?网上的抨击好像挺多的?

蔡言厚:调查结果出来以后,个别自称是高考“状元”的人对我们课题组成员破口大骂:白痴、弱智、无知、蠢猪、草包、笨蛋;有的甚至在网上发表恐吓信。

但我认为,考察一个人成才的途径有三种方法:一是重大事件网络搜索法,二是确定对象跟踪法,三是杰出人才群体过滤法。考察高考“状元”的成才途径也是这样。我们的调查方法是科学的,调查的结论也是科学的,所以也不在乎被人骂。

调查反思:“状元”热折射学校评价机制有缺憾

挑热门,“状元”选择专业有误区

记者:为什么调查结果和想象的不一样呢?

蔡言厚:大部分“状元”选择了与自己就读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。从这可以看出,高考“状元”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没有经过认真考虑。

这么多优秀人才扎堆经济管理专业,是兴趣使然吗?调查发现,很多高考“状元”填报经管专业是认为“该专业将来可能带来高收益”,说白了考虑的就是自己的“钱途”,而非专业的预期贡献。

选名校,“状元”选择学校有误区

记者:专业有误区,那他们在选择高校方面呢?

蔡言厚:选择高校当然也有误区。高考“状元”扎堆北大和清华是慕名:一是慕北大和清华的名,二是慕北京的名。说到底,是名利思想在作怪。名校及热门专业是他们自己和家庭成员向别人炫耀的资本。

造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是高考“状元”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缺乏志向与主见,任由名利思想左右,随大流,深层原因是和我们中学、高校没有引导好有关。

其实,国内不少名牌高校的优势专业也应成为高考“状元”及高分考生的选择,特别是位居我国大学综合实力前100强的高校,均拥有在国内乃至世界具有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与专业,所以这些高校的优势专业都应该成为高分考生的就读首选。

“状元”误区适用一般考生

记者:您觉得应该怎么填报志愿呢?调查结果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?

蔡言厚:我希望,今年的高考“状元”在选择高校、选择专业时务必从自己的志向、兴趣、特长出发,与国家的需要和“985工程”大学、甚至“211工程”大学中的国家重点学科或名师相结合。

高考“状元”自身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,不选最流行最热门的专业,只选最好最适合的专业。

职业生涯能否成功还受人的健康状况、性格、兴趣爱好、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靠死读书得高分不一定就代表职场得高分。

“状元”调查结果对我们的高分考生、一般考生也有启示。在填报志愿时,不应过分追求大学名气和专业的热门程度,而要结合国家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,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,结合自身的兴趣、特长和职业规划,选择最具发展潜力的院校及其优势专业,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学习、工作中扬长避短,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智,将来在职场中成功的可能性更大。

中学高校都不该追逐“状元”

记者:这个调查对中学、高校有没有意义?

蔡言厚:一直以来,中学都是宣传自己多少考生成了高考“状元”,不讲自己招进了多少高分考生;而高校在宣传自己时,都是讲自己吸引到了多少个“状元”,而不讲这些人毕业后在职场上发展如何。仿佛多招了几个“状元”,高校的实力就增加了不少。

2007年时,我们做过“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”和“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”。这两个排行榜可以看成是“吸引杰出中学生大学排行榜”、“培养出杰出青年教师的大学排行榜”。

结果让人震惊:前一个排行榜中,北大和清华的高考“状元”占总数的90.73%;后一个排行榜中,长江学者中清华北大的校友只占总数的13%。这值得我们的高等教育好好反思。对于大学来说,能将“进口”的各类考生“出口”时都变为一流学生,走上社会以后成长为“杰出人才”,这才应该是评价一所大学“人才培养”效率状况的最公正标尺。

我们目前盯着中学“出口”、大学“进口”的评价方法有问题。我认为,对中学,要用成才率代替升学率;对大学,要用成才率代替优秀学生录取率。中学要把尽可能多的中学生送进优秀大学深造,而不仅仅是关注培养了几名“状元”;大学应将优秀的中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大学生,而不仅仅是宣传用“状元奖学金”招到了几名高考“状元”。

什么时候,我们的大学不再提“我们今年录取来的学生中有多少高分考生”,改提“我们的学生有多少成了一流人才”了,我们的高等教育才算真正成功。

蔡言厚 资料图片 ManBetX体育网(www.bvdnaa.com) 微信公众号:艾瑞深研究院



  • 根据ManBetX体育网此前发布的《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》,从1980年至2015年底,全国高校累计接收国内外社会捐赠(含软件捐赠)总额为750多亿。

  • 人民日报:清华大学凭借84位亿万富豪校友,夺下大学排行榜“造富”冠军

    日前,ManBetX体育网大学排行榜正式出炉,其中最受关注、也最惹争议的是杰出校友排行榜中的“亿万富豪”一栏:84名亿万富豪校友、财富合计近3000亿元,2012年清华大学超越北京大学,成为最会“造富”的学校。

  • 人民日报:中国校庆豪捐背后:学生对母校情感复杂多样

    随着时间推移,校友的捐赠金额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。据ManBetX体育网数据统计,仅一年间,北京大学的校友捐款总额就增加了9.25亿元人民币。不仅如此,个人校庆捐款金额也屡创新高。步步高董事长曾在2006年向母校浙江大学捐赠2.35亿元人民币。

  • 中央电视台:蔡言厚教授揭秘高考状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

    一年一度高考落下帷幕,最新高考状元即将出炉。面对媒体的追捧和社会期待,这个特殊的群体该如何走上成才之路?5月14日,ManBetX体育网发布最新《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》,通过对恢复高考30多年来1100多名“高考状元”的研究分析显示:“状元”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,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。“高考状元”不杰出的结论立即引起社会的热议。新闻会客厅今日邀请《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》课题组首席专家蔡言厚教授做客演播室

  • 中央电视台《新闻1+1》:高考状元:成功可以“复印“?

      央视《新闻1+1》6月26日播出《高考状元:成功可以“复印”?》,主要内容为:四川自贡考生林浩然在网上被传为高考状元,一时间,当地媒体纷纷采访其家人学校,探求其成功经验。